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多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俗。春节的脚步将近,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些福建地区有趣的风俗。
闽南地方的乡村过年习俗和城市大不相同。乡村农家的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之外还要在房门的两侧摆放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又称“门蔗”,当地的方言“蔗”和“佳”近音,寓意着进入佳境。厅堂里案桌上摆着隔年饭、发糕、长年菜,而且还要用红色和黄色的纸扎的“春枝”,寓意着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扎堆放在大门外,然后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们要依着辈分依次跳过火堆,一边跳一边念:“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寓意着烧掉旧岁的邪气与霉运,消灾过运,来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完火堆之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之后将扫帚畚斗放在一起垃圾堆一块放在门外,希望充畚帚中走出来,帮助人们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堆未熄灭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里,叫做“添旺”,寓意着更加的兴旺。家长们带着子女围在火炉旁,叫做“围炉守岁”,最好是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未父母添寿。
长辈们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做“分园”。现如今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令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经逐渐废止了,但是农家盼望着美好的年景的风俗仍旧保留了下来。
厦门的风俗有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年变化极大。下面小编就为你们介绍一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大清早有着吃面线的习俗,寓意着新一年里健康长寿。人们换上新衣服到亲戚家里依次按照辈分的高低拜年。
正月初二,又叫“女婿日”,女儿带着自己的丈夫回娘家。
正月初三的这一天,被称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人们一般不串门和外出拜年。
正月十五,人们都称之为“上元节”或者是“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冬笋叫“节节高升”,粉丝叫“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加上火腿脚爪叫“平步青云”,末了吃长生果,意思是“长生不老”,吃柑橘,象征吉利。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清朝人程讷斋写了一首阐发年糕寓意的诗:“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
今天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啦,大家还有什么需要在补充的还请在评论区里讲出来,感谢大家的阅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