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几千年来的对联佳话 [复制链接]

1#

一、什么是对联
  顾名思义。“对”,就是对称、对偶(又叫对仗),也就是两两相对;“联”,是相关联的两个句子,这两句必须对仗,而且意思相互有关系。合到一块简单地说,对联就是意思上有关系、形式上对偶的两句话。对联还叫楹联(楹yíng)、对子。举个例子:
   四化蓝图图图美;九州春色色色新。
  第一句叫上联,又叫上句、出句;第二句叫下联,又叫下句、对句。上下联的字数完全相等,每个词都对得挺整齐。“九州”对“四化”,都是专用名词,每个词的前边还都是数词:“九”和“四”;“春色”对“蓝图”,都是名词;“色色”对“图图”,都是名词叠用;“新”对“美”,都是形容词。上下联不单在形式上对仗,在内容上也互相补充。也有的上下联意思相反,比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多数对联在使用的时候,都配有横额。横额也叫“横幅”、“横披”、“横批”、“横联”。对联都是竖着写的,上下两联分左右两边张贴;横额是横着写的,贴在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上。要是拿人的头像打比方,对联就像是左右脸面,横披就像是人的额头,所以也叫“横额”。横额跟对联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有的是对联内容的总结,成为点睛之笔。比如,胡耀邦在一九八○年全国文化局长会议上,赠给大伙儿一副对联:
   狠钻新本领;甘当小学生。
  横披是:
   合格干部
  横披的字数一般比较少,四个字的最多,而且常常用成语。比如: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横披是:
   春满大地
  那么,所有的对偶句是不是都叫对联呐?不是。比如周朝的《尚书》、
  《诗经》,汉朝的赋里,就有一些对偶句,可那会儿还没产生对联。只有对偶的两句话从诗文里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以后,才真正产生了对联。
  二、对联的产生
  历史上记载下来的第一副对联,是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这本书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要说到这副对联。
  当时写的对子并不叫“对联”,叫“桃符”。“桃”是桃木板,“符”是在桃木板上写的神名或是画的神像。挂桃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
  到了唐朝的时候,格律诗非常盛行,这就促进了对联的产生。唐朝律诗要求得特别严格,每首律诗有八句,第三四两句和第五六两句,必须对仗,也就是说都得是对偶句。比如白居易少年时代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三四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五六两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都是对偶句。
  唐朝的一些绝句(每首四句)也用对偶。比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全用了对偶,显得特别工整。唐诗里对偶句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对联的产生。到了唐末,过年的时候,人们就在桃木板上写上对偶的吉祥话,一左一右,贴在大门两边,来代替“门神”。最初的对联——春联,终于产生了。不过,那会儿老百姓写的春联,是不会在史书上留下记录的。这样,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这个“大人物”写的那副春联,就成了有史可查的第一副对联了。其实,对联产生的时代,肯定要比孟昶的时候早得多。
  对联这种形式产生以后,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慢慢地,人们用红纸代替了桃木板,也不单是过年的时候写对联了。对联用的地方越来越广,种类也越来越多。
  
  三、对联的种类按照对联的用处,能分成以下几种:
  1.春联。前边已经讲了,比如:
   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门联。常年贴在大门上的,叫门联。比如过去一些有钱的读书人家,常在大门上贴这么一副门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3.喜联。送给结婚人家的对联,叫喜联、婚联。比如:
   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4.寿联。为了祝贺别人过生日送的对联,叫寿联。比如: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5.挽联。为悼念死去的人写的对联,叫挽联、丧联。比如有一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
   悼总理继承革命志;举红旗横扫害人虫!
  6.楹联、名胜古迹联。挂在殿堂、住室或者建筑物的柱子上的对联,叫楹联[楹yíng,柱子]。过去也常把对联叫做楹联。比如,济南大明湖沧浪亭上有一副楹联是: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在名胜古迹上的对联,叫名胜古迹联。上边的沧浪亭楹联也是名胜古迹联。
  7.赠联、自勉联。送给朋友的叫赠联,写给自己的叫自勉联。革命老人徐特立早在一九三八年写过一副对联,送给一家商店的青年店员: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副自勉联,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决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8.行业联。三百六十行,像茶馆、酒楼、药铺、粮店什么的,全有自己的行业联。
  比如,书店联: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钟表店联:刻刻催人资惊醒;声声呼君惜光阴。
  眼镜店联:
   悬将小日月;照澈大乾坤。
   旅店联: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煤店联: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
   理发店联:理世上万缕青丝;创人间头等事业。
  9.口头对联。一些文人、读书人平时在口头上一问一答作的对子,叫口头对联。我们这本书里介绍的,就有好些是口头对联。
  要是从艺术角度分,对联里有回文联、嵌[qiàn]字联、谐音双关联、叠字联、合字联、拆字联、数字联、方位联、比喻联等等。我们在后边的故事里要把上边说的各种对联,都要具体说说。对联的种类还有别的一些分法。
  对联用处这么广,容量又大——短短的几个十几个字,就能包含着许多内容。所以,从宋朝到现在的各个历史时期,有好多人都爱写对联、对对子,留下了许许多多有意思的对联故事。
  四、对联里的“佳话”
  所谓“佳话”,就是指流传一时的好事或者有趣的事。
  对联的数量大,作者多,内容广。从古到今不下几十万副对联,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各个方面。要是全写出来,可太多了,咱们这本书挑了有意义、有代表性,还挺有意思的对联四百来副,编成了二百个故事,介绍给大家。这二百个故事,不单是向你们介绍一些对联知识,还要介绍有关的历史人物、政治事件,以及其他知识,可以说,我们这本书,既不一本谈对联的文学知识书,又是一本历史知识书。这二百个对联故事,是按对联作者的生活时代,也就是按历史顺序编排的。这里面,有拿对联当武器,跟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故事;有讽刺和嘲笑社会上的坏人坏事、丑恶现象的故事;有表现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聪明才智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些风趣幽默的对联故事。其中有些对联艺术性挺高,流传很广,值得好好欣赏。读了这样的对联,是一种美的享受。
  下面,就请看对联里的故事吧

1.我国留传下来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春节(即旧历的正月初一。以往把过春节称为过年),是咱们中国民间顶热闹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爱在大门外贴上一副春联。贴春联这个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个风俗的起源,前面说过,应当从我们祖先当初挂“桃符”的事说起。传说,早在两干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木板上写上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ēnshū音申舒]和郁垒[yùlǜ音玉律]。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
  往后,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有的在桃木板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吉祥话。
  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chǎng]有一年过年之前,他让翰林学士[翰hàn。翰林学士,是一种高级文官,一般都挺有学问]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自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孟昶写的是: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两句全是吉祥话,是说新的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长春”还有总是年轻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个儿能“长春”,老当皇帝。
   这还是个嵌字联[对联里加进有特殊含义的字,叫嵌字联。嵌qiàn]。
   头尾嵌上了“新春”两个字,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
   灭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六四年,他那副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大家算算,这副对联离今天有多长时间了?对,有一千零三十多年了!
  
   据《宋史·蜀世家》,宋·张唐英《蜀梼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