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我们,总在四季的更迭中,感受着岁月的轮回。时光总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所有的一切都会沉寂在岁月的河床上。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精彩和非凡的意义。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01年的记忆
“年”的传说——“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的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有很多记忆,春节又是增强记忆的最好时段。
“年”的记忆,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代,过年成为一年放松、“挥霍”甚至“奢侈”的日子。对于我们这些70后,小孩子时期盼过年,为了吃好的、穿好的,拿压岁钱。在幼小的记忆中,过年充满了对食欲和物质满足的别样期待。现在,年,对于不同的家族辈分,不同的年龄层次,有相同亦有大不同。
在淡淡的流年中,那些旧日的记忆,虽终将在生命中发黄、褪色,但路过的人,经历的事,受过的伤,跌过的跤……都会成就内心的浩瀚,增添年轮的厚重。
02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节左右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之心,是形成众生道德意识非常重要的基础。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感恩,是众生义务观和天职观的重要精神来源。既然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祖先的庇护,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奋发努力。只有牢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交出满意的答卷,才无愧于天地的恩赐和祖先的护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总之,祭祖我想至少有三个特定的意义:感恩、缅怀、期待祖辈对后辈的保佑。
我们还可以再追溯祭祖的更深内含。
你从哪里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和本,一个人只有与祖先有更多的链接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每一个晚辈都有一个重大的职责来传承和优化家族的模音,这种模音就是家族的DNA。比如晚辈具有勤奋的品质,一定是上一辈这种模音的熏陶;如果你具有写作的天分,也一定能从祖辈中找到这种模音。此生为何而来?实际上我们此生要从事的真正职业,上也可以找到与祖辈的链接。从心理学角度讲,下一代的所有问题都是在解决上一代没有完成的课题。当然,在祖辈中还有一些劣势模音需要下一代优化,而祖辈更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使命,需要下一代继往开来。
03年的味道
年味,更多地在爷爷奶奶,在祖辈传承下的美食中,在舌尖上。
生命中很多美好的记忆,往往与食物记忆有关。美食离不开色、香、味,而在中国的美食中,又多了一份“情”。
过年,虽然经济的富足,我们平时已经不稀奇吃的东西,从吃的层面上来说,其实已经是在天天过年了。但过年,食物则有更多的丰裕,也许平时难以上桌的佳肴,父母都会费心心机。
当然,年的味道,并不仅仅是美食。年味在春联里,在孩子们的追逐嬉戏的笑靥中,在诸多的民俗中,在乡村古老的庙会里,在祖屋庭院角落里腊梅的枝头上,在炮声中,在互相互爱的觥筹交错之间,在其乐融融的亲情中……
年味在哪里?
中国的城市文明是短暂的,年味根植于农耕文化。因此,年味更多在农村,在特色小镇,也在异国他乡华人聚集的地方。
04回家是一种情怀
春节,无疑在中国是一个人口的大迁移,每年的春节人口迁移量超过8亿即约三分之二在流动。
在这个迁移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兄弟。因为他们很忙,没有时间去买车票,太高科技的抢票对他们也不是优势,有一批便结群从国道或高速上骑摩托回家。尤其是深圳往广西、湖南的。一开始一个人骑摩托在高速上这可能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虽然道交法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现在交通管理部门已经变成了为春节返乡的民工摩托车队保驾护航了。为了避免不安全的惨剧,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让这支大军行进速度“慢下来”的行动——交警、志愿者、休息区、中途旅社,一切都只为了一个朴素的祝愿:慢些,平安才是福。每年的春运,摩托车队返乡已经成为春节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以前总把骑摩托车回家作为一种很辛苦的事情,但当记者采访一个骑摩托车回家的大哥,他说他要骑一千多公里才能到家,其实他能买到火车票的,他说“骑摩托车回家是一种情怀”,在路上他们还有聚会,可以等一等前后左右的人。
是的,无论用那种方式,在春节回家的路上都是一种情怀。
节日,本身就是一种情怀。五一、端午、中秋、十一、元旦……每个节日有每个节日不同的意义。
而过年,更与其他节日有着非凡的意义。
我每年过年都尽量选择开车,我和妻子儿女一起从无锡到陕西,单程形程多公里,这当然对于春节开车回家过年的人是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
这一年的春节,我走得特别早,但路上却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堵”。
从无锡出发,到安徽六安,12个小时才行程多公里,一路上常常只有十几公里的路要开1个多小时。坐在一旁的妻子,本来出门兴高采烈,出发前也为了多带一些东西没有开她的宝马而开了我的后备箱比较大的广本。但公里行程之后憋不住开始抱怨了。
“你这破车,坐得一点都不舒服,屁股痛腰痛,下次回来一定不开这车了……”
我笑着说:“谁让你不开自己的车”
她说:“还不是想多装些东西,也考虑到路上基本都是你开,你熟悉自己的车,安全一些……下次回来一定不开车了,座飞机……”
其实我每次回家,选择自己开车,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且行且停自己随意。虽然一路辛苦些,但总有另外的收获和感受。
课这次,的确路上太堵了,也到夜里十点多了,虽然我心情亢奋甚至还可以连续开夜车,但看妻子肯定生理上觉得难受了,听着抱怨我也只好不吱声。
在堵的路上,我无意打开手机QQ音乐,看到一曲《听我说》便进行播放,这时车里飘出美妙的歌声:
“已经数不清第几次,这样蹒跚的日子
这些年过得不简单,还有一些未知的难
……
不要失落,就听我说
若没有曲折怎懂快乐
开心快乐总要找个人说说
踏平旅途的孤单,回头看也算平凡
人世间总会有心酸,还好有家室靠岸
可以说,听我说
我跨过千山走到灯火
春去秋来的颠簸
那不停呼唤的院落……”
“这歌真好听!”在一旁的妻子也听得入境,她禁不住说。
她开始感慨:“其实开车回去,也真的是一种情怀。想想看,父母知道我们开车回来了,这两天有多少期待和担心,各种复杂的心情。彼此会更加珍惜,当见到面时,哎呀儿子终于回来了……所以他们会不辞辛劳地在家忙碌一个月,提前就准备着年货。虽然辛苦,但觉得所有的忙绿都是值得的……就像儿子,从英国上学放假回来,虽然只在家住几天,前后要为他忙绿,但是我心里开心……”
无疑,《听我说》这首歌是写给在外的游子的,也是年岁首最温暖的歌曲。这首歌实际上是贺岁短片《到哪儿了》的主题曲。
《到哪儿了》,主人公是在北京工作的夫妻俩在一个大风雪的夜里开车回老家过年的情景。他们也在中途遇到堵车,而且车陷入雪地里不能前行,孩子也感冒了,手机没有信号。这时老婆也禁不住埋怨:“我不去了,我要带孩子回家。”
丈夫说:“这不是回家吗?”
妻子说:“这是陪你回家,不是回我们自己的家。我早就说接你爸妈到北京过年,你非不肯。现在回你家有条好好的路吗?……”
就在丈夫也觉得有点愧疚妻女的时候,这时看到远处有两个人打着灯光在铲雪筑路。他们看清了原来就是自己的父母……
在回程的路途中,父母就一直在问“到哪儿了,到哪儿了……”,当得知儿子开车要从后山进村的一条路时,父母很早就开始出发一路铲雪为他们开道了。
“到哪儿了,到哪儿了……”春运,在回家的路上,到处都弥漫的是“到哪儿了”的声音……
春节回家的路,原本就应有这种意境:路上是一路风雪,回家是热气腾腾的饭菜和久违的年的味道,以及那无法割舍的情感。
但是我们更清楚,每年的春节注定有很多人为了很多人而不能回家。
飞机不能停飞,火车不能停开,医院不能歇业,边疆不能无人保守……也正是很多人的不能回家换取了很多人的回家。
04年,对于我们的意义
春节的整个体验应该从春运开始,到年俗,到春节的美食,到浓浓的人情,到年味的感受,到分离的返途……这是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这其中都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我们过节过什么?尤其是春节,过节肯定不是吃喝玩乐,之所以吃、之所以喝,也是为了兑现一种情怀。节日就是情感的共鸣。其实一千年以前,过年就是一种情怀,比如祭拜祖宗等已经赋予了其深刻的内含。
春节更是一种情怀!
时代在进步,交通越来越便捷。过年的方式或许会发生变化,但那份情怀永续。当世界已经小到一张机票的距离,交通把远方连接起来,就像年的别离,也许不再有老母亲站在村口挥泪而别的场景,但心底里永远也不会消减那份难舍难分。
上文中,年的由来、特定时期的祭奠、年的味道、回家之路,其实已经从不同的维度赋予了年的内含。
如果我们再用一句话来概括年的意义,可能核心的内容莫过于:春节是结束和开始的交融,是身心的整合,是一次重新出发的盘点。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十年,不仅对人类社会、对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一个人,这十年一定都是非同寻常,至关重要的。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之半。但这一路上风雨难测,只是我们永远坚信——所有的事都是好事,如果不是说明还没到最后。所有不好和好的,对我们都一样,我们都必须接纳和应对。
就像这场突如其来的管状病毒,如果是一场灾难,我们也希望它来得早一些。
每一件事情,在经历之后我们都将感受到它的意义。
武汉封城了,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态性大循环,这考验的将不仅仅是武汉一座城市的运营能力,而是举国上下史无前例应变力、应对力的新型挑战。
在前行的路上,一定难免风雨,我们的目的是“回家”,“若没有曲折怎懂快乐!”
在新春的炮竹声中,迈着蹒跚的脚步已经像我们走来。无论怎么,我们都应以迎接曙光的心态迎接充满期许的,虽然前路还有几多未知,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欣喜。
对于一个做事的人来说,没有难与不难之说。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都是以无比的勤奋为前提。
勤奋、努力、创新,仍将是在我们这个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的能力和主题。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以上,谨以罗胖和吴晓波的话语为本文的结尾,与朋友们共勉!
(,除夕之夜)
——本文作者:姜剑客(企业管理博士,咨询/培训师,上海乐训国际培训专业人才发展教练中心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