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节的传统习俗法制视界 [复制链接]

1#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民间挂桃符的习俗。在秦汉以前,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用来驱邪镇鬼。那时的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门板,上面画着神茶,郁垒二将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唐朝以后,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做门神。后蜀国主孟闯酷爱桃符,还在桃符上写了联语: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了。朱元璋喜爱对联,他颁布圣旨让每家每户在除夕时都用红纸写对联贴在门上。此后,春节贴对联就作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爆竹一开始是把湿竹节放在火堆里烧,燃烧过程中会发出噼啪的响声。唐朝时,民间开始将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在发出响声的同时也会产生浓烟。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于是便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拜年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初一的时候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开始走亲串友,到长辈家祝贺,长辈为晚辈准备好压岁钱。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汴京,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祝。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代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记载道: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已到,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想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不过这事被好心的马皇后知道了,为消除这场灾祸,马皇后让全城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福字。其中有不识字的人把福贴贴倒了。皇上很生气,下令把那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忙解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所以故意把福字贴倒了。寓意着,您到了,福就到了。皇帝听了挺有道理。从此民间便流行将福字倒贴。一求吉利,二为了纪念马皇后。作者/来源:绍轩日记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