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晚缔造者黄一鹤一个人与一台戏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的是哪家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7_2.html

年4月8日凌晨,85岁的*一鹤先生去世。

也许很多年轻人对*一鹤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说起他所开创的央视春晚,华人世界估计没有人不知道。

*一鹤先生逝世后,曾经与他接触过的演艺界人士纷纷表示了对他的缅怀,并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

担任过首届央视春晚主持人的姜昆称,“*一鹤是中央电视台文艺编导的先行者,他开创了文艺娱乐节目的先河,为中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送去了欢乐愉悦和精神食粮,且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电视文艺导演的中坚骨干,*一鹤于中国电视文艺功不可没。”

网友们也说,“他为中国观众创造了和年夜饭意义等同的春晚。”

作为、、、及届春晚总导演,回顾自己的春晚生涯,*一鹤只有一句话——

“感觉自己没有白活,给人们做了这样一件好事。”

00:01

▲专题片《春晚设计者——电视导演*一鹤》

1

春晚的萌芽:蛹的形成

年,“改革开放”已历5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渐渐宽裕,开始渴求精神生活的丰富。*一鹤与他开创的央视春晚,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

出生于年的*一鹤,曾在解放*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年转业到中央电视台后,他开始从事编导工作,并创作了一千多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和不同体裁的电视片。

年,他执导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视播出》一举夺得电视节目优秀节目奖,被列入《中国艺术之最》一书,从此开始崭露头角。

年深秋,央视决定在年除夕推出一台像模像样的春晚。得益于之前的突出表现,领导找到了49岁的*一鹤。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从此,*一鹤与央视春晚联系在了一起。只是谁也想不到,他能将一场面向职工内部的“央视年会”变成万众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

接到任务后,*一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春晚在国内尚无完美的模式借鉴,台里又没有特大的演播厅,观众熟悉的李娟、邢质斌等播音员天天挤在14平方米的播音室里,怎样把春晚搞出名堂来?

他决定约见自己艺术界的朋友,谈自己的设想:要办就办成老百姓真正喜欢看、想要看、看得高兴的晚会!演播条件不行,就在形式上挖掘、弥补。

很快,晚会形式“侃”出来了:一是现场直播,二是推出节目主持人以替代传统的报幕员,三是开辟电话点播,四是在晚会现场摆开“茶座”,邀嘉宾出席。

▲*一鹤(左一)与同事商量首届春晚节目单

当时国内同行听闻后,纷纷摇头,认为风险太大;国外同行则认为中国大陆因电视台设备及技术原因,尚不具备搞直播的条件......

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下,即便是方案已摆在了当时的台长王枫面前,他也无法拿定主意。

思索再三,他决定开一次座谈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当时参加的人除了*一鹤、台长王枫和副台长洪民生外,还有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和著名哑剧表演艺术家王景愚。

当台长示意*一鹤发言时,他带着几分拘谨,缓缓站起身点头示意。众人的目光里,他穿着十分素朴,一件中山装式的蓝布棉袄,棉袄的一些边角已洗得发白。然而他一出口却可谓语惊四座。

在当时现场直播还是一件十分稀罕的事,除了需要高昂的技术费用外,因*治因素所导致的风险更是没有人敢担当的。“出任何意外均属于*治事故!”

大多数与会者都持反对态度,为什么一定要搞现场直播?演员就怕直播,到时说错一句话,忘了一句台词,马上在全国观众面前出洋相,万一再出点*治上的差错,这不是给自己出难题吗?

*一鹤坚决回答:作为这次晚会的导演所要坚持的,就是搞现场直播!不直播还叫什么大联欢?有的同志说是给自己出难题,对了,这次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哪怕搭上我的*治生命!”

他就像是那位誓要搬走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的愚公,哪怕人们都告诉他“不可能”、”你放弃吧”,他也仍是高昂着头,信心满满,怀着孤注一掷的勇气,用力地向前踏去。

▲年首届春晚节目单

在他的“一意孤行”下,具有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第一届春晚便伴着一段质朴的卡通小短片正式拉开了帷幕。

有一句话,用来形容*一鹤也许是最为贴切的: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2

春晚初印象:破茧而出

为了推陈出新,节目组打算采用新颖的动画片开头。几个工作人员用了整整一个月,一帧一帧地手工绘制,最后形成了4位主持人拜年的开头动画,用掉的画纸堆满了一间屋子。

*一鹤还把现场布置成了没有任何间隔的舞台和观众茶座,节目之间穿插有奖猜灯谜等活动。

在平米左右的演播室里,摆放了五台摄像机,没有绚丽的舞台背景,没有五彩缤纷的灯光,全部的工作人员加起来不到60人。

一方小小的舞台上,孤零零地立着一个话筒,几张圆桌上坐满了笑容满面的观众,台上台下,轻松互动,不像演播室,倒像茶话会,简单质朴而充满浓浓的温情。

关于主持人的挑选,*一鹤也破费了一番考量。在这之前,有报幕员、播音员,但是没有主持人这一说。

中央台报新闻的*背诵能力强,但是没有临场发挥的经验,就让他说前面的一大段开场白。

马季、姜昆反应能力快,但是又担心人们觉得相声演员嘴贫格调不高,于是又找来戏剧学院、受过专业训练的戏剧演员王景愚。

三个主持人都是男的,为了搭配,*一鹤又找来了当时因电影《小花》中小花一角火遍大江南北的刘晓庆。

就这样,在*一鹤的全权执导下,温暖活泼的“主持人”终于从这台春晚中走出,并从此走上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历史舞台。

晚会正式开始,第一个露面的,便是中国电视史第一人,一身严肃的中山装、一脸正气的*老师。

▲83年春晚主持人,从左到右分别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那一年,全北京不超过一万部电话,而电视机则更加匮乏,绝大数人电视上只有“中央电视台”一个频道。

那一年的春晚,有多少村子里是一群人拥在一个小小的、黑黑的电视机前,用好奇的、期待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一方舞台,那是他们了解村子以外世界的唯一窗口。

▲年春晚的电话转播间

▲80年代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

当晚最受欢迎的,无疑是歌手李谷一,以及她那首因表达了个人情感而被封为“靡靡之音”的《乡恋》。

晚会开始不久,记录电话的小女孩就端着一个盘子走到*一鹤面前,上面放着的点播条都是点《乡恋》的。

“因为这是禁歌。禁止的东西如果在电视里播出去,特别是在春晚上播出,那是捅破天之罪,一个人的*治生命就要出问题了。”*一鹤说。

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坐镇晚会现场,看到点播条后同样无奈地摇摇头。没想到几分钟后,小女孩又端来一盘,还是《乡恋》,吴冷西还是摇摇头。

又过了一会儿,又端来一盘。连续递了五六盘后,吴冷西有点坐不住了,汗也下来了,在*一鹤面前走来走去。

“他在思想斗争,”*一鹤说,“电视点播,点了不播,不是欺骗群众吗?”最后,吴冷西一跺脚,操着南方口音说,“*一鹤,播!”

由此,“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便随之响在万千听众的耳中,一同响起的还有中国人民走向挣破思想束缚之路的声声号角。

而*一鹤也真正用这场无硝烟的战斗,践行了他实现“观众想看什么就播什么”的初心。

李谷一后来在采访中说道:“*导思想特别活跃,敢于尝试,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群众需求服务。从《乡恋》开始,我们的文艺发展也打开了一扇门。大家总是说李谷一很红,但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与他分不开的。”

后来观众给*一鹤写信来说,“这样一台晚会,能够把《乡恋》给唱出来,感觉到你们真是与人民心贴心的电视台。”这些话让他看得掉下泪来。

那一年的春晚舞台上,语言类节目哑剧小品《吃鸡》也堪称经典。这段表演开始前的串场颇有新意,王景愚作为著名的喜剧表演艺术家,本要为观众献上精彩的小品《吃鸡》,谁料上场前,自己的道具鸡却不翼而飞。大家一找,却发现姜昆在台侧吃鸡吃得美滋滋。

道具鸡就这样被人吃了?!王景愚“又气又急”,喊停节目,叫来马季做主。

马季原本正义正言辞地训姜昆贪吃,却被姜昆猛地塞了一口鸡肉在嘴里。尝到鸡肉的美味,马季的风向立即转变,开始“凶”起王景愚来:

“你这人也是,没这鸡就不能表演了吗?无实物表演不会吗?”

就这样,一段“教科书式的表演”应运而生。

▲王景愚哑剧小品《吃鸡》

▲斯琴高娃给胡松华的一首《草原民歌》伴舞,如一只鸿雁翩然高飞

▲春晚后一夜间爆火的“晓庆衫”

据梁平在其作品《央视春晚纪事》一文中提到:“那一年春晚结束后,他(*一鹤)离开导演台,奔向演播大厅,第一个碰到的是老艺术家杜澎,一见面两人就抱头痛哭。”

可以这样说,若是没有*一鹤,没有吴冷西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拗与坚持,没有他们的勇气与担当,也许我们的春晚就将不复存在,而人们打破禁忌之路还要走得更久。

3

争议与成绩

第一届春晚结束后,那首曾惹出无数争议的《乡恋》成为了当年最火的流行歌曲。大量观众寄来信件,赞扬央视是“人民自己的电视台”。

春晚如同一只破蛹而出的蝴蝶,在艰难地冲出厚厚的蛹后,终于开始了花间翩跹舞的时光。

“如果说,年是春节晚会的一个良好开端,那么,年就是春节晚会大获成功的一年了,并从此奠定了春节晚会的崇高地位……”著名编剧梁左道。

年第二届春晚舞台仍旧由*一鹤全权执导,而他也没有辜负观众的厚望,凭着“经典歌曲一箩筐”、“港台艺人”等的创新、突破,将春晚的名气更加打响。

港台艺人张明敏凭着一首气势如虹、拳拳爱国赤城的《我的中国心》,一举成为全国皆知的明星。

要知道,当时港台艺人对中国大陆来说还是一个禁忌的词,更别说是在全国观众都翘首以盼的春晚舞台上,一些领导十分反对:“春节晚会是现场直播,可不是录像,万一他要说出一句不得体的话谁负责?”

可*一鹤才不管那套,甚至还摔了吴冷西的电话,只为张明敏。

观众热烈的呼声证明他的选择又一次对了。当激昂的“长江、长城、*山、*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的旋律响起时,万千观众都为之热血沸腾。

他的执拗与坚持在整台春晚中,一以贯之。

陈佩斯、朱时茂的喜剧小品《吃面条》在要不要登上春晚舞台时,同样受到争议。原因就在于这个小品太好笑了,好笑之余,仿佛就没有别的教育意义了。大家都犹豫不决,最后还是*一鹤拍板:

“你们上吧,出了事我来负责。”

自此,喜剧小品之风刮遍大江南北。陈佩斯后来回忆道:“我觉得当年的春晚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明确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什么呢?把快乐还给人民,这非常重要。”

在*一鹤引领着春晚花间翩跹时,也不是没有遭受过寒风冷雨。年春晚,无论对*一鹤还是广大观众来说,都无疑令人失望。它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创新太过”。

那是春晚首次转为在体育馆进行表演,初心是好的,希望给观众更好的视听效果,无奈当时科技不发达、器材太落后,导致晚会一开始,很多致命的问题就开始暴露:画面黑乎乎一片,根本看不清演员的脸;主持人衔接不紧凑,声音忽高忽低;加之一味“港台化”而触碰到某些*治敏感者的神经。

尽管直播间里的*一鹤不停地通过话筒喊话,试图挽回混乱的局面,无奈大势已去......刚过晚上12点,后台就接到了无数的批评电话。

这次失败对*一鹤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成为了他导演史上永远的“遗憾的艺术”。

*一鹤坦言自己:当时都不想活了!幸而他的执拗让他再一次站了起来:春晚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难道自己真的忍心就此放弃?答案是:不!

他主动请战,继续年春晚总导演。怀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孤注一掷,他带领着全体剧组成员卧薪尝胆,终于凭着年春晚一雪前耻,以行动为自己正了名。

这一年,蒋大为演唱了他的成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陈佩斯鹤朱时茂则继续搭档,推出了让人为之捧腹的小品《羊肉串》。

年春晚就这样在质疑与喝彩声中拉下了帷幕,而*一鹤也选择暂别春晚,连着四年的殚精竭虑,他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休息了!

年的春晚舞台上,在*一鹤的提携下,一个名叫赵本山的年轻人出现,表演了一个名叫《相亲》的小品,并在此后接替陈佩斯成为了春晚小品的第一钉子户。

▲年春晚赵本山《相亲》

年零点钟声将至时,一个令*一鹤曾夙夜期盼却始料未及的惊喜突然到来。那一年,*一鹤突然接到指示,江泽民、李鹏等*和国家的领导人将要莅临春晚现场。

实际上,早在年,第一届春晚策划中,*一鹤就想邀请中央领导莅临,无奈难度太大了。谁能想到,在他执导的最后一届春晚中,这个愿望竟然实现了!

也许是上天也被他的执拗与坚持所打动,所以决心满足他的愿望吧!

年的春晚也成为*一鹤导演的最后一届春晚,然而他虽离开了春晚的舞台,心却一直牵绊着春晚。一直到80岁,由他独立执导和参与策划的地方台春晚近千台。

此后邓在*、郎昆、杨东升、哈文、冯小刚等导演纷纷接力,却无人能够超越他的成就,他开创的数个“第一”奠定了此后春晚舞台的基本基调。

4

人们最怀念的,还是*一鹤的春晚

随着年春晚正式拉下帷幕,春晚迄今已走过了37年,作为全国性的舞台盛事,它曾经承载了无数电视观众春节里团聚一堂、共看春晚跨年的美好回忆。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如今人们看春晚的欲望似乎越来越小。

近些年来,每到除夕之夜,除了一些老一辈的人还坚守在春晚的荧屏前,年轻一辈的人要么宁愿抱着手机,要么开着弹幕听人们对春晚的种种吐槽。

什么时候开始,春晚的意义开始变了,不再是让大家欢聚一堂图个一乐,而是成为了宣传*治的先锋舞台,成为了商家宣传的前沿阵地。

年恰逢央视春晚30年,《东方早报》刊登了对*一鹤的一则专访,在采访里,记者问及*一鹤对如今春晚备受争议的看法,*一鹤道:

“我们在国家实力、科技水平、艺术资源的储备上很丰富,为什么现在说离观众越来越远了?有的人说现在娱乐品种多了,所以不一定看春节晚会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观众口味越来越高了,所以我们跟不上了。我对这两种观点都不同意。从宏观来看,这个上层建筑无论是文学也好,艺术也好,始终是为当下这一时代的人服务的。时代走得太快,你却要等一等,但历史你是拉不住的,只能算作你自己落后了。选择多了,毕竟还是在选择,老百姓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参与的,为什么不选择你,选择了别人了呢?”

▲*一鹤在年春晚舞台上

我想,*一鹤的这番话是很值得人深思的。

如今,春晚的舞台越来越大了,但是用心表演的人变少了;

灯光越来越漂亮了,但是舞蹈再难以让人惊艳了;

音响效果越来越精致了,但是假唱的歌手越来越多了;

各种高科技越来越让人惊叹了,但是春晚的温情却渐渐消失了.......

诚然,春晚受到的冷遇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的渐趋丰富,人们有更多代替春晚的娱乐方式,可另一方面却是由于春晚栏目组始终故步自封,坚守着几十年前的一套而不敢创新。

年,央视春晚30周年之时媒体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历届春晚”观众票选评选中,首届春晚以40万票高居榜首。这届春晚也被网友评选为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一鹤回顾自己的春晚生涯,认为当初春晚的成功在于“让大家感到骨肉团圆,要让人民感到春晚是他们自己的晚会,而不单单是看演员美不美,穿得好看不好看”,就如同观众争先恐后地点播《乡恋》,是因为那首歌传达了人们的亲情。

“如果一个晚会能把这种人心抓住,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说穿了,春节晚会是人性真情的留恋。”

*一鹤导演的逝去,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但正如*所说“他走了,但他仍然活着,只要春晚在,他的名字就不会被忘记。”

总有些人,值得我们记住。或许他们并没有显赫的声名,但他们所做的事儿,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最单纯、最简单却也最真挚、最真实的快乐。

*一鹤就是这种人,他没有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也没有声名显赫、名动天下。可是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犹如在朝鲜战场时一般,顶着无数艰难险阻,做成了一件事:

他一个人攒了一台戏,后来人们管这台戏叫“央视春晚”。

参考文献

《梁平追忆*一鹤回忆与央视春晚创始人的32年友情》

《你“没看过”的春晚:篇——电视史第一幸运儿也得“走后门”》

《你“没看过”的春晚:篇——和》

《你“没看过”的春晚:篇——不太需要道的歉》

《悲痛!“春晚之父”*一鹤逝世:就算开除我,春晚也得让老百姓高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