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春晚小品到李雪琴脱口秀东北人一身的艺术 [复制链接]

1#
本文约字阅读需要16min年1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个身着灰色中山装、蓝色八角帽的“徐老蔫”登上舞台,张口几句话就获得了观众阵阵掌声——他是赵本山。年,一个来自“大城市”铁岭的“北大学霸”登上《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也依靠几句话就获得观众阵阵掌声——她是李雪琴。《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截图从赵本山到李雪琴,从小品到脱口秀,从线下到线上,从北国到南方,搞笑、幽默,几乎成为东北人的标准“人设”,不用刻意甩包袱,随便几句话就能引得旁人哈哈大笑。东北人,是怎样“天生”就与搞笑联系起来的呢?

冷——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的“闲”谈机会

冷,是许多人对东北的第一认知。东北确实冷,全球同纬度地区,东北是最冷的。东北地区基本处在北纬40°-50°之间,这个区间的世界知名城市还有罗马、巴黎、纽约,听上去都没有那么冷,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冷。罗马冬季平均温度在10℃左右,这个温度,即便是东北最南端的大连,也达不到——差不多是罗马温度的相反数。我国东北地区在全球的位置从年平均温度的角度来看,我国东北地区从辽东半岛往北到黑龙江的北部漠河地区,年均温从大约10℃降低到约-4℃。取一个平均值,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大约为3℃。在我国,这个温度是除了青藏高原地区之外最低的。比之全球同纬度地区,冬季的东北差不多也是最冷的较低的气温带来较少的农耕时间。由于气温低,生物发育慢,东北的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这就从客观条件上导致东北农民下地务农的时间短于其他地区的农民。南方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但在东北,秋收过后,基本就要进入长达5个月甚至更长的农闲时间。不下地干活了,干什么呢?当然是在家待着,零下二三十度,任谁也不愿意出去。一旦在家,就有了“闲”的时间,可以串门,可以待客,可以搞一些室内文艺活动。于是,闲聊、听二人转就有了发展机会。有吃有喝,又有闲,就能有“聊”,一来一往之间,语言的幽默感逐渐形成了。语言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更离不开语言环境。对于东北人和其搞笑“细菌”养成的东北农村来说,炕,是一个绝对离不开的场所环境,它不仅是休息、睡觉的地方,更是一个东北人日常生活的核心场景——吃饭有炕桌,储物有炕柜,就连接待客人也是在炕上:当客人来到家里时,为表示热情,主人往往会说:“来,进屋上炕,暖和暖和。”《乡村爱情》中的东北土炕上炕,与坐沙发不同。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上炕的动线:客人进屋首先把厚重的外套脱下,简单叠放在炕上,随后脱鞋,盘腿坐在炕上。这与城市里坐在沙发上聊天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是“盘腿”,一旦盘腿,人就放松了。在年央视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访谈节目主持人*见黑土大叔(赵本山饰)、白云大妈(宋丹丹饰)有些紧张,就说:“这个谈话节目,实际上就是说话,就是聊天,就是唠嗑,就是你们东北坐在炕上唠嗑,所以您在家什么样,在这就什么样,别紧张,好不好?”赵本山立刻回答:“那这是放松的事儿!”随即把一双鞋给脱了,盘腿坐在椅子上。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一提“放松”,黑土大叔马上脱鞋,盘腿坐上这一动作充分证明,盘腿上炕能够带来轻松的对话环境。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张家长李家短、生活经历、社会见闻,甚至是道听途说和别人家的趣事,都成了谈资。正如东北编剧何庆魁所言:“因为东北是一个盛产幽默的土地,它是地理位置造成的,南方广东那边,你想让他幽默,他忙,种了好几个季节庄稼,东北就一季庄稼,一年他得闲八个月,大家都是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比较乐呵的日子,所以天长地久形成一种幽默的风气,到哪个村子都有这种像赵本山这样张嘴就是非常幽默的人,每村都有每村的笑星。”

把东北幽默带进春晚

年1月,20世纪最后十年的开始,大江南北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迎接着春节的到来。时光向前追溯10年——80年代的中国,“以一种颇为特异的时空叙述,将这一转折的年代再度定位为‘启蒙’的时代”,“现代性”话语急剧扩张,从“姓资姓社”的争论话语转化为“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宏大叙事。-年,北京首都体育馆南侧、白石桥路口,长达一年矗立着这块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一千五百米。”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在80年代诞生的,当时,陈佩斯、朱时茂、姜昆等是这个舞台上当之无愧的头部明星。彼时的赵本山,还没有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线中,但在他的老家辽宁,在年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上,他以一出拉场戏《摔三弦》火遍东三省。赵本山扮演的张志手持一支长棍,走路时用它指指点点、避免磕碰,当放下长棍拉二胡时,他不是随意地把棍子放在地上不管,而是放好后用脚踩着,这个细节也许观众没有注意到,但正体现出赵本山对生活的观察——赵本山发现,盲人放下木棍时要用脚踩着,因为他们怕别人把棍子给拿走了,脚踩着才放心。《摔三弦》中的一段年8月,姜昆带领中央广播说唱团到铁岭演出,也机缘巧合知道了赵本山。后来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姜昆向北京推荐了赵本山,赵本山走进央视和春晚的视线,东北文化正式走向国家舞台。

农民走出农村的东北表述

还以赵本山、范伟为例,他们登上春晚舞台前和登上春晚舞台后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变化是其所饰角色的边缘身份的消失/移置。80年代,赵本山塑造的人物具有浓厚的边缘性特征,比如说生理障碍(盲人)、不务正业(算命先生、“二混子”)。相关作品和人物如《摔三弦》中的盲人算命先生、《跳大神》中的“二神”、《如此竞争》中的街头报贩、《麻将·豆腐》中的乡间*棍。农村、农民、赵本山,三点一线连接起来,勾勒出东北文化的地形图,这一地形图的最大特征是搞笑、幽默。作为借助电视媒体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春节联欢晚会毫无疑问画上了时代的痕迹,成为社会语境的产物。如《牛大叔提干》中牛大叔对社会造假现象的抨击:“装经理,现在经理也多,连我们后院儿老杨头养两只种羊,现在都管他叫杨总(羊种)。”嘲讽了当时的拜金现象。同样是在《牛大叔提干》中,我们还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范伟。彼时的范伟还未转型,专门塑造反面典型——领导司机、领导秘书、看不起劳动人民的范老师……直到年的《拜年》,终于当了回正面形象——即将升职的范县长。范伟身上是城市中的另一种代表,他们现实、功利,有着市场转型时期的迷茫与堕落。真正成为范伟演艺生涯分水岭的是《卖拐》和《卖车》,范伟不再梳着偏分发型,戴着金丝眼镜,变成脑袋大、脖子粗的笨拙小人物,这个形象让全国观众瞬间认识并同情起他。

小品《卖拐》片段

这是新世纪后转型中的东北发生的微妙变化。东北人忽忽悠悠地跨了世纪,猛然发现,原来往昔的“共和国长子”在新世纪里,似乎真的需要重头再来。

老工业基地:文化记忆与民间文化生产

与东北小品几乎同时引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