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故宫开馆首日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览。中午时分大量游客涌向故宫,预检区队伍排起了长龙。2月12日,当天中午青岛栈桥景区接待人数持续增多,栈桥桥面上投喂海鸥的市民游客已经排起长队。2月12日,合肥包公园景区发布公告,游客接待量已达1.5万人次,已经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园区将启动限流措施。2月12日,成都丹景台景区发布公告,游客达到人最大承载量,呈饱和状态。为配合防疫防控,保障游客的安全,园区将采取管制措施。2月12日,贵州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当天入园人数已经达到最大限制容量。建议游客错峰出游或选择到周边景区游览。2月12日,重庆江北区铁山坪景区上山道路严重拥堵,景区游客已经接近余人,景区已经采取管控措施。2月12日,东莞松山湖滨湖景区发布一级警报!截至15:00,预约进入景区人数已超2.8万人,流量预警一级(红色)响应已经生效。......2月12日,《人民日报》发布文章,进入2月份以后,我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已经连续5天为0!这个数据也证明了张伯礼院士在1月份对国内本轮冬季疫情的判断:到3月初,春暖花开,疫情基本上就完全控制住了。国内疫情取得全面胜利,加上今年上半年疫苗的批量上市,以及气温的升高和全球其他国家对防疫的重视,年国内游市场的安全性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作为旅游人,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各景区爆满,但旅行社的团却不多,导游带的团更是少之又少,这场春节旅游狂欢,依然与旅游人无关!!
去年12月份,戴斌院长提出:“经此一疫,旅游业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去旅行社化、去星级酒店化、去景区化,可能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趋势。”
去旅行社化,实际就是去中间商化,如果只是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搭配组合,在国内游的消费场景下,我们看不到消费者对旅行社有何需求。
在出境游场景中,一家旅行社的竞争对手往往是另一个出境社,客人会拿着免费获得的行程方案到处比价。回到国内游,旅行社提供传统模式的产品,最大的竞争对手,第一个是游客的脚,第二个是他们手机中的APP。
如果旅行社还活在原来的产业链模式中,也是到了该“去掉”的时候了。
年旅游业中微观层面的趋势分析:
做内容会成为最廉价的引流方式,不管你用什么媒体平台,通过内容可以集聚一批对某个特定领域有兴趣爱好的粉丝。
主题社交是在社群中维系活跃度,激活粉丝的最佳方式,这一块已经有不少头部商家在做,但社群主题的类别何止千万种,还有很多细分领域可以切入。
集聚了足够的人群,一开始用低交易门槛+高社交属性的产品去激活他们,接下来用这个主题+旅游的方式开始变现。
这种产品客户的粘性很大,而你的溢价能力会很强,整个社群的成员都在为产品背书,“大家一起去”就是最好的理由。
---肖远山
同样,导游也是一样,如果还沉浸在以“购物加点”为主的低价团中,恐怕未来的前景不是很好,年轻人和崛起的80后中年消费主力*,都不喜欢参加低价团,以后,个性化产品,小包团,落地自驾游将成为主流,所以,如何适应这部分市场需求,才是重点。导游需要转型,在原有的能力储备上,还要不断的增加新知识,拓宽渠道,更好的迎接未来旅游市场。
文章综合自:旅大师、执惠
实战课程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