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话春联兼说文革前后春联变化及逸事 [复制链接]

1#

张金梁书福

漫话春联

——兼说文革前后春联变化及逸事

张金梁

春联专指春节贴在门上的红纸对联,当源自桃符。《后汉书·礼仪》记: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汉寸),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之名,此俗到唐宋仍然如此。五代时蜀主孟昶曾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桃符,其对仗工整言词吉祥,开后来春联形成之先河。然宋时仍然以桃符的形式出现,且有文有画内容丰富,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真实不虚。

然除桃符外,宋时宫廷中大兴春帖子,翰林学士每至元日,便要呈送。东坡为学士时曾作春帖子词:皇帝阁、太皇太后及皇太后皆六首,皇太妃阁五首,夫人阁四首,文词皆为五、七言诗,如皇帝阁其一云:“昨夜东风入律新,玉关知有受降人;圣恩与解河湟冻,得共中原草木春。”大约南宋初期国情未稳,此制度不行。至绍兴十三年春节,学士院始进春贴子词,百官赐春幡,恢复旧制。文人们有时亦效仿之而作春贴子,然没有出现春联之说。后来野史谓元时赵子昂作春联,皆附庸之属,不可信也。

真正春联所设,当始自明朝。明周晖《金陵琐事》云:“太祖尝御书春联赐中山王。一联云:‘破虜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簮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乐。”朱元璋平民出身,喜欢与民同乐,让人们贴红色对联于大门以增加喜庆之意,大为可信。明代“春联”之名确定,而记载颇多。至清更加兴盛,而今不衰。

余家山左高密,地处文化圣地礼仪之邦,对春联特别重视,是欢度春节的重要标志。过去没有高楼大厦,都是有院的平房,院子临街之门称为大门,由院入屋之门称为正面门,房间相隔之门称房门。世俗过年凡门皆贴春联,且根据不同类别的门及大小,有不同的内容。大门一般为通用春联,以四、五字者为多。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正面门多用七字者,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房门根据大小实际情况而定内容。另外大门及正面门要有门旁帖,如将“国泰民安”分别写成“国泰”、“民安”于两条窄短红纸上,对称的贴在门框上,与春联大小呼应。旧时炕头上要贴“抬头见喜”,大门前也要贴“出门见喜”竖条,器物上多贴“福”字,让所有物件都感受到春节带来的祥瑞之气。文革时破四旧,春联不能写带有“福”、“禄”的内容,不论是请人写的还是到供销社买的春联,内容全是毛主席诗词句子。其中有楷书印刷者,也有印刷毛主席手写体的,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有一段时间盛行林彪手书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此不但不讲平仄对仗,连上下联字数也不相等。此外,炕头贴由“抬头见喜”变成“思想进步”,出门贴由“出门见喜”,变成了“革命到底”。物件上贴的“福”字则变成了“春”字,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

我很小就喜爱写毛笔字,自初中毕业后的一九七二年开始写自家及叔叔、大爷家的春联,内容都是毛主席诗词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二年上高中,因会写毛笔字,每当班级劳动时,老师便留下我用毛笔抄写“墙报”或“大批斗专栏”,每次墙报两边都用红纸写对联以示庄重,也用毛主席诗句,写的最多者是“金猴奋起千金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四年夏高中毕业,被留在村委(大队)写村史和大字标语,接着成为村里社办教师。每到年前村委要买些东西,敲锣打鼓慰问烈、军属,其中必有一幅春联,内容是毛主席为革命老区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自然由我来写。另外村委班子及亲朋好友都找我写春联,内容皆为毛主席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忙得不亦乐乎。因爱写春联,便比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