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进入阳历12月份,还有二十多天就要元旦了。老话说得好,“过完元旦就是年”,今年过完元旦后还有二十来天也就该过年了。都说农村过年才有浓浓的年味,一进腊月,村民就开始准备年货、蒸年糕、杀年猪等。如果往二十年多前说,村民家家户户还要蒸馒头、包子、豆包等,村民最起码也要储备十天半个月的吃食,因为那时候过年,正月初十以前基本上村里不过集,很多小卖部也不开门,不像现在随时都可以采买。
可也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年味,这些年也淡了不少。以前一进入腊月,村民就开始忙活准备各种过年的年货;现在到了腊月二十以后,村民基本上才开始着手准备各种年货,而且大都还是买现成的,要么说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淡。不过最能体现农村年味的,还是要当属这3种“习俗”,一起来看看。
第一,悬挂花式染纸挂条
一说过年的“习俗”,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贴春联、挂灯笼一类的,这个在城市里依旧适用。而今天我们要聊的第一个体现农村年味的“习俗”便是悬挂花式染纸挂条。一说这个词,可能很多村民都还比较陌生,但是这确实是家家户户过年都会悬挂的,只不过农村都是用土话称呼。每逢过年,这个手工染纸会在农村的大街小巷上悬挂着,而且村民的庭院里也会悬挂,多数悬挂在客厅屋檐下和门口的屋檐下,据说悬挂这个手工染纸是为了驱逐年兽。
第二,放鞭炮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节放鞭炮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习俗。但是随着“禁放令”的开启,先是城市叫停了燃放烟花爆竹,前些年农村也叫停了过年放鞭炮的习俗,认为放鞭炮一是污染空气,二是存在安全隐患。起初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刚颁布时,村民还会偷偷备一些鞭炮,在除夕之夜跨年的时候和“起五更”的时候都会放一挂鞭炮,认为不放炮哪里还算是过年;但是现在过年的时候,农村时常有巡逻车巡查,放鞭炮的“习俗”可以说是几乎要消失了。
第三,叩首拜年
叩首拜年用土话来说就是磕头拜年,这个习俗并不是通用的,有很多地区其实是不用磕头拜年的,最多就是躬身作揖。而笔者所在的冀中地区,我们这个县城里的农村拜年的话,几乎都是要磕头的,晚辈对长辈的拜年方式就是行叩首之礼。大年初一“起五更”之时,吃了早饭,家家户户就开始去拜年了,而且拜年的时候小辈就得主动去长辈的家里面拜年,而不是随意在大街上遇见了就去磕头,这样非常不礼貌。但是这个习俗,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也已经停止了3年,今年是否还会兴起仍是个未知数。
以上就是农村过年最能彰显年味的3个“习俗”,如今放鞭炮已成为历史,悬挂手工染纸还依然存在;不过叩首拜年这个习俗目前来说还不清楚,但是只要允许聚集,大概率还是会继续的。这3种“习俗”,你们村流行吗?现在还剩下哪个?一起来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