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仔伟公司的员工们在制作肇庆裹蒸。
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这是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的名作《端州即兴》里,描写端城人家春节时制作裹蒸的诗句。千百年来,肇庆裹蒸承载着深厚的地方饮食历史文化,几番变迁,成为了肇庆名片,肇庆裹蒸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
踏入新时代,多间肇庆饮食企业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裹蒸制作技艺进行革新,推出了多个创新产品,让肇庆裹蒸成为广府地区家喻户晓的传统佳品。具有30年品牌历史的肇庆市肥仔伟食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裏蒸是肇庆民间传统的春节特色食品。根据《南史》《肇庆府志》等史料记载,裹蒸出现的年代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时,裏蒸曾作为御食载入史册。明清时期,肇庆城乡居民在春节前有家家包裹蒸的习俗,并一直沿袭至今。而肇庆民间传说中,北宋名臣包拯与肇庆裹蒸也有一段渊源。相传一心为民、铁面无私的包公在端州任知府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他离开端州时,端州百姓为感念包公,就用家中最宝贵的粮食——糯米、绿豆加上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猪肉,制成了肇庆裹蒸,让包公带着路上吃。
“一般的粽子是用竹叶包的,呈长条状或者三角形。而肇庆传统裹蒸是用本地的冬叶包的,里面放糯米、猪肉、绿豆,风味独特。而且它与一般的端午粽有明显区别,不是纪念屈原的,而是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是春节探亲拜年的必备礼品。”肇庆市肥仔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家敬介绍,肇庆裹蒸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岭南风物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传统裹蒸有着一股冬叶清香,里面的五花肉、绿豆的香味融入糯米里,馅味醇香,肥而不腻,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多年来,裹蒸都是肇庆人春节刚需食品,我们公司传统裹蒸的销量每年稳步增长。今年春节前后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约20%。”梁家敬告诉记者,为了让肇庆裹蒸走向全国,肥仔伟公司用现代生产技术革新传统技艺,在年引进先进生产线,在保留肇庆裹蒸传统制作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批量化、标准化生产,极大提高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考虑到传统裹蒸口味单一,传承发展需要推陈出新。于是,肥仔伟公司用鼎湖生产的黑糯米代替传统糯米,推出口感好、营养好的黑糯米裹蒸。这项制作技艺获得了国家专利,产品也比较受市场欢迎。
年左右,肥仔伟公司敏锐捕捉到市场需求变化,与国内知名速冻类食品企业合作,开始推出小型粽产品,发展至今已有20多个品种,畅销珠三角、江浙一带,并出口到香港、澳门等地。“我们公司去年的总生产量约万只,包括传统裹蒸和小型粽。”梁家敬说,公司不仅紧抓春节销售旺季,还提前布局端午节销售市场,如今端午节的产品销售量已占全年的约80%。
肇庆裹蒸有着丰富的肇庆民俗文化,承载着一代代肇庆人的乡愁。如今,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已成为省非遗项目,将其传承发扬,对留住肇庆人的春节味道至关重要。“肥仔伟公司是肇庆裹蒸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推广传承肇庆裹蒸制作技艺我们责无旁贷。”梁家敬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建成一间肇庆裹蒸民俗博物馆,“早在年,我们公司就已经着手准备,希望近一两年能达成这个愿望。”他还表示,肥仔伟公司将根据年轻一代的消费口味,推出更新潮、更多元化的产品,如与地方特色名菜结合,生产烧鹅、小龙虾、蛋糕等口味的粽子,不断推陈出新,保持品牌竞争力,让肇庆裹蒸走得更远、更好。
来源:西江日报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