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庙会的序幕就徐徐拉开。人们骑着电车、开着三轮、驾着汽车,欢欢喜喜地去赶庙会。整个庙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气氛。
在我的故乡,一进入春季,大大小小的庙会接连不断,尤其是镇上二月二古老的庙会,规模宏大,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从初一至初三,方圆十多里的乡亲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看大戏、赶庙会、品小吃、买物品,一派热闹景象。初一、初三两天如果有事走不开可以不去,但到了初二即便是有事一般也要缓一缓,因为这天是中会,人更多,会更大,不去将会留遗憾。从东到西,从南至北,大街小巷布摊、干菜调料、农机具、小百货、水果摊,还有水煎包、油条、胡辣汤、丸子汤等,一街两行,挤得满满的,应有尽有,让人应接不暇。嘈杂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响彻一片。卖糖葫芦的、吹气球的、卖针头线脑的也加入了这庙会,他们随着人群走街串巷,吆喝不迭。
除买卖外,东西街头的两台大戏也格外醒眼。由于都是知名剧团,虽然剧种相同,但各具特色,在演出上很难分出输赢。南北街头的说唱团、马戏班也闪亮登场,引人注目。庙前的广场上耍龙队、舞狮团轮番上阵;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民间活动精彩纷呈,引得众人齐声喝彩,掌声不断。看,游乐场里的碰碰车、蹦蹦床、充气滑梯、旋转木马和小飞机等,无不成了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个个尽情畅玩。还有过山车、飞天磨轮等大型游乐,让人惊险刺激,骇声不绝。瞧,电影院、游戏厅也座无虚席。就连远方的耍猴人,魔术师也前来助阵。
小时候,每逢二月二赶庙会前夕,我总默默地盘算一番。最想做的莫过于到会上吃包子、吹糖人、买口哨和购糖块,然后逛庙会,看景致。记得有一年,全家人早早地吃过饭,哥哥、姐姐等不及坐车,跟着人们提前去了会上。不知父亲忙什么,迟迟不予动身。我一遍又一遍地催促,他才套上牛车甩开鞭子上了路。妹妹坐在母亲怀里,我依偎在奶奶身边,那个兴奋劲就甭提了。
镇上距我家大约有五里路,不多时就到了。父亲把牛车赶到亲戚门上,安顿好,扛起板凳带着我们来到会上。路过包子摊前,他掏出钱来买了两盘水煎包,说是晌里怕我们饿着。人家包好包子,刚递给奶奶,我就哼唧着饿。无奈,奶奶只好从纸包里掏出两个包子给我吃。
戏开演不久,奶奶、母亲就被台上的演唱感动得直抹眼泪。只见一个头戴圆帽,身穿短袍,拄着拐杖,凶神恶煞般的人,带着几个随从,不知为什么将人家姑娘拖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前去阻拦,却被那人打翻在地……奶奶、母亲看到这里,止不住哭得稀里哗啦。我对这些并不上心,等吃了几个包子后,感觉无聊,就哼唧着要水喝。奶奶看透了我的心思,怕再被打扰,便吩咐父亲带我到会上转转。
离开戏台后,我无暇顾及别的,拉着父亲直奔会上,因为那里有我喜爱的东西。走过牲口市场,穿过小吃街,不多时到了大街中。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我和父亲转遍了整个庙会,除购买了自己喜爱的捏糖人、泥口哨和糖块外,还品尝了小吃,看了景致,实乃一举多得。那情那景,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永远难忘!
……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故乡的习俗也悄然变化。有的吐故纳新,化繁为简;有的销声匿迹,不复存在。唯有赶庙会的传统仍传承着、延续着。但愿它青春永驻,历久弥新。
审阅:廖林
简评:作者笔下的故乡庙会热闹、宏大,从小至今都牵动着他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意!
终审:严景新
作者:裴群枝,男,河南省鄢陵县南坞镇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市、县骨干教师,许昌市优秀班主任。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中乡美平台”散文栏目编审;全国乡村作家、会员。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及文章一百余篇。著有《小说散文选》《中小学生优秀作文与评析》等书籍。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