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桃符是啥春联换个文艺范的名字就不认识我了
TUhjnbcbe - 2025/6/22 17:30:00
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xxzywj.com/m/

一到春节,各处的春节游园活动,大包小包的年货,一眼望去满目的红色点缀增强了春节的节日氛围,喜庆的颜色连带着周围了人都变得激动和兴奋,在庆祝新春的装饰里,怎么能少得了春联呢?

桃符演变

春联在以前不叫“春联”,叫“桃符”,桃符最早就是两块桃木板,因为从前秦时期开始就有说法认为桃木板是有驱鬼作用在的,可以辟邪保佑平安,如"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庄子》描述:“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后来《山海经》把这个说法分的更为详细,于是便有了郁垒、神荼二位神仙在在大桃树下结网绊鬼的说法。人们也就希望通过在桃木板上写郁垒、神荼的名字或画神像寻求庇佑。

到了五代十国,公元年除夕,蜀主孟昶学士在自己寝室门上的桃符板上题字,但总是差点意思不满意,就亲自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句式工整、吉祥喜庆,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对联,是历史记载中最早最规范的对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后来时代变迁,造纸技术的发展,红纸替代了木板,挂桃符演变为挂春联。

春联发展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北宋《岁时杂记》记载早期对联有两种形式:一种在桃符上左书神荼、右书郁垒,一种书写其他的祝福语。可以把前者理解为我们现在的门神像,后者当然就是我们的春联啦。宋代那会人们还是在桃木板上书写,主要有桃木镇邪、表达美好心愿、装饰门户等作用。

明代,桃板已经被纸制品取代,取名“春贴”与“桃符”区别,春联能世代延续的原因与朱元璋密不可分,明代文人陈云瞻就记载,朱元璋曾直接下令无论是公卿还是百姓,门口一定要贴春联,还微服私访巡查官员百姓的落实情况,给大臣平民都提过词,他的带动也让春联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清代,春联的思想和艺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种类也更加繁复,"门心、横批、框对、斗斤、春条"等等,贴对联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自发张贴的习惯,是迎新辞旧不可或缺的民俗。

春联的特点

春联没有固定是几言联,不过以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十一言联最为常见,上联与下联的字数、声律和语意一致,同时还要讲究平仄对立,是对联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

主、谓、宾、定、状、补是现代汉语中句子的组成成分,上下联的语法结构要相互照应。实词和虚词是两大类,分别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等等,所以用字用词时也要斟酌,上下联对应的词、词组、词性也要保持一致。

1
查看完整版本: 桃符是啥春联换个文艺范的名字就不认识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