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说说“过年”,也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在鲁中沂蒙腹地的乡村,腊月初八过后,就开始忙年,家家户户粉饰墙壁,扫屋清尘,整理庭院,除旧布新,俗称“扫尘”;还要洗涤理发,做新衣,板板整整过新年;摊煎饼、出豆腐、蒸发团、备鸡鱼,炸鱼炸肉,家家户户都要赶年集备年货,有钱没钱的都要买点肉,买点青菜,春节祭祖要用,春节后来了走动的亲戚还要招待,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丰盛的年货置办齐全后就有了“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依循古历,小年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其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霉运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说起祭灶,旧时有“官辞三,民辞四”之俗,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举行祭灶。旧俗是灶王爷启程回天禀报一年来全家情况的日子,故称“辞灶”。辞灶时买些瓜果,于晚间供奉灶君。据说糖果有两大作用,一是叫灶王爷上天要甜言蜜语光说好听的;二是用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止乱说话。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从古到今,一直在乡下农村延续,成为一种年俗文化,成为一份传统的继承。
过年的前一天,一大早,村中的男子们要到祖茔地为过世的亲人上坟。烧纸,祭拜,敬酒,磕头,这都是惯例,千年未曾变更。
上坟归来,家家户户要考试贴春联(服孝期内只贴紫对联或不贴),贴过门笺,贴窗花,有的还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牲畜圈内贴“六畜兴旺”,粮食缸上贴“酉”或“年年有余”大门上要贴“青龙大吉”“出门见喜”等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打满一缸水,以备春节期间用,因为有从春节起五日之内不能挑水的习俗。
除夕早上,家家户户要用一沓黄纸一炷香和一壶酒到大门外请家堂,(请去世的老人回家过年)初二送家堂,把请回家的老人送走。大年三十要把磨眼里撒上一把麸子,刚煮的第一锅饺子要放到磨眼里一些,那是为掏磨眼的乞讨者准备的。
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烧纸钱”,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人们吃素馅饺子是由来已久的饮食风俗,特别是对除夕之夜的素馅饺子非常重视,意思是:一年之中平平安安、素素静静,便有了“大年午境吃饺子,没有外人”的谚语。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里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钱,就能发财。
初一忌讳很多,忌打人骂人,忌动针线。早晨起来,每个人还要用桃枝煮的水洗脸洗手,意为年内不会生皮肤病。这一天,每个人说话都要注意,“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不吉利字眼不能出口。例如晚上吃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摔了盘子或碗,不能说“破”了,要说“碎碎平安”‘岁岁’;锅子糊锅了不要说“糊”了,要说“粘”锅了。
初一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相互拜年。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拜年要磕头,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要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过年好”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正月十五,村民多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粱面作皮,红糖或白糖作馅制成元宵,俗称“汤圆”,象征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茔送灯,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属相的白菜疙瘩或胡萝卜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孳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大街市彩灯盈头,并举办撑旱船、踩高跷、骑毛驴、耍龙灯、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叫做“闹元宵”,花样繁多有趣。
过了正月十六,吃了小饭,净化肠道后算是过完了年,这时勤劳的人家开始往地里送肥料,春忙陆陆续续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