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是个迷信的人,鬼啊神的都不怎么信,但对有些风俗倒是特别重视,我记忆里比较清楚的一是送灶接灶,二是过年掸尘。
腊月二十之后,父亲格外忙,到竹园里剪下带竹叶的细枝,扎成扫把,然后绑在竹竿的一头,作成掸尘的高杆扫把。绑好长杆扫把,却不立即使用,而是斜靠在墙边,静静地立着,似乎在等待一个特定的日子。
果然,到了腊月二十四,父亲便带着一家老小打扫卫生,屋里屋外,一年来积下的脏东西,废旧物品,一律清除出去。低处的便于打扫的由我们小孩子弄,高处的,特别是房梁上、壁柱高处、还有大膀子、小膀子(房屋内部屋架的横梁)及隔板上的灰尘就由父亲清理。够不着就登上方桌,再高一点,就在方桌上摞上一张板凳。
还够不着,就用上那个长杆扫把了。只见父亲挥动着四五米长的竹制扫把,在高高的房梁上来回扫动,把一年来积累在上面的浮灰通通扫落。扫把不重,举久了,举高了也累得很。但不管多累,这活始终是父亲的专利,除了顾及安全的问题外,他也不放心我们的打扫质量,怕我们弄不干净。
腊月二十四从早上开始,就全家总动员,基本上要搞到中午吃饭。看一看,到处检查一番,觉得还行,就上桌吃饭。
过了二十四,换个角度看,发现问题了,父亲就会拿起长杆笤帚再刷一刷,扫一扫。我们疑问,二十四不是扫过了吗?怎么还能掸尘?“二十四是集中大扫除,掸尘可以一直持续到三十夜”,平时就不能弄了。
二十四为什么要集中打扫?
农家的庭院平时不怎么整洁,鸡屎鸭粪,杂草土块,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只有二十四这一天,挥动着草编的笤帚,拼命的反复打扫,直把泥地扫出光来。饭桌、板凳也用石碱泡洗,洗出一股股污垢,直至露出木头的本来面目,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有一个地方的打扫主要承办人是妈妈,那就是锅灶。那里平时主要是妈妈使用,从灶面到锅门口,从铁锅、汤罐,到碗筷水瓢。锅底积了灰,需拎出来,倒扣在地面上,用铲子铲。锅子是铸铁的,用的年更长了,就会变薄,铲得不好,就会铲破锅子,这种情况也是有过的。除了会因此挨一顿臭骂之外,就是赶紧去买锅子。别看这个小小的锅子,很不容易买回来。因为锅子是铸铁的,极容易破裂,稍一碰撞就会裂开。一个锅子要好几块钱,裂开可了不得。运回来的最好办法就是顶在头顶上走回去。距离卖锅子最近的店也得走一两个小时,买只锅子差不多要半天的时间,所以难怪父亲着急。
一切打扫停当,父亲便会郑重其事地开始第二个仪式,送灶。买回的喻示着平安吉祥的顺遂条、喜帖以及悄悄藏着的灶神爷的神像全部变戏法似的一一展开,家盛柜上面的右侧神位上换上新的灶神神像,神像后面似乎还会贴上一道寓意复杂的神符。灶台的上下也会贴上相应的水火平安的祷祝词,全部装扮好了之后,父亲就会在灶神的神像前长烛敬香,念叨着祷祝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求灶神去上天多多美言,保佑家人安宁。
至于年三十的接灶就简单多了,父亲早早起来,在灶神爷的神像前点起蜡烛,敬一炷香,然后拎一挂鞭炮到屋外燃放。噼噼啪啪一阵响,灶神就又回来了。不到一周时间,天上人间来回奔波,灶神也够辛苦的。
一个清扫卫生、敬神纳福的仪式,不过是生活的浓缩与表演,像极了平时迎接上级的检查督导。别看大家辛辛苦苦、毕恭毕敬地做准备、作汇报,统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